庞氏结构和耗散结构#
先定义庞氏结构,把经济体(可以是企业、国家等)分成庞氏结构和耗散结构,庞氏结构指的是经济体不能有机地吸引外部资本,耗散结构则是庞氏结构的反义词,指经济体可以从外部有机地吸引资本,这里有机这个词非常重要,一定程度相当于可持续。举例,传统的庞氏骗局指后续不断有人进入资本盘,用后进资本偿还盘内资本的利息,没有外部有机的商业模式可以产生现金流。而投资企业,企业生产产品,有外部客户愿意以企业有盈余的价格购买产品,从而企业产生有机现金流,则是耗散结构。这里的耗散表现为外部客户(非股东)愿意消费产品,也即可持续地将资金涌入经济体。
过去大家认为美国的国运好,换种说法可以表述为美国在瓶颈期找到了新的角度延续其耗散结构,二战以后主要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而吸引全球人才,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可能是美国创新的源头。现在美国政府大额支出导致池子增加,债务不断增加,越来越往大政府调控的方向靠近,并且单位产出越来越低(下图)。
每负债 1 美元带来的 GDP 增长大幅下降,1952 年美国政府每负债 1 美元可以带来 0.8 美元的 GDP 增长,而现在只带来 0.35 美元的 GDP 增长(对图中数据保留意见,在别处看到差距较大的数据,但都体现下滑趋势)。
并且在当下美国财政部的利息支出随着 FED 提高利率大幅增长,2023Q2 达到 $969B,这个问题的矛盾可能会越来越突出。
支出和债务的负向循环#
- 2023 年前 6 个月美国政府月均赤字是 $2180 亿左右;
- 由于前期上杠杆的部门是政府,维持高利率相当于在提高政府支出;
- 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只能通过发行美债来融资;
- 美债的供给增加,承接方有外国政府、企业、FED,如果最终承接方主要来自 FED,则陷入庞氏结构,因为 FED 的资金源于印钞,而非有机的外部资金;
- 持续的印钞是在透支美国政府信用,会有上限,最终外国政府、企业、民众不愿意持有更多美元 / 美债,FED 作为最终购买方的角色被不断放大;
怎么从庞氏结构回到耗散结构?#
- 美国继续创新出全球需求的产品,比如过去的互联网,未来可能的 AI、自动驾驶等等;
- 有新的全球需求的产品情况下,还需要征税权仍在美国,或者直接通过武力对海外征税;
- 美国政府缩减开支项。在目前的政治治理结构下可能需要一次剧痛才会达成缩减开支的共识,然后将开支限制在征税权的基本面内。
借新债还旧债的庞氏模型,什么是使之能够更可持续的影响因素?#
下文摘录自雪球 - Adimiral-Nemo
凯恩斯主义的根本玩法是向后人借债,给今天的人花,今天的人过好了日子,后人在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多的人口数量上,还债就会很轻松。这个在会计上可行,顾准经济学笔记里,他就思考过这个问题。
二战以后全球人口快速增长也使凯恩斯主义有更大腾挪可能。可是这儿有个关键,就是首先你未来人口必须增加,其次,你借的债必须确实投入到了能使经济,特别是使人口能有更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中去了。也就是借债投的东西,必须能产生更高的收益资产中去了。
由此发现核心区别:人口上,我们在减少,富裕人口在流出(是不是保留国籍不重要,只要他去别国消费,投资就行了)。美国不谈本国出生率不错。全球还有那么多要在美墨边境翻墙打洞,驮毒做娼就为了进入美国的非法移民。全球富裕人口移民美国的更别说了。美国最近都需要收紧 EB5 项目,而放松 EB3 了。就为了少来点富人开厂,多来点雇员,缓解劳动力紧张降通胀。还用担心未来没有新增的高经济发展力的人口来还国家债务?中国有嘛?而且穿越中美洲丛林,徒步穿越边墙的人中又有多少华人啊?
而投入的资产方面,中国债务偏偏投入了,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基建。几乎无法有效发挥外部性,没啥人用的路桥。怎么对人口发挥外部性?美国借债几乎是用来减税了。减税的意思就是直接投资给国民每个人,并且最穷的和开厂的,获得投资最多。开厂的懂王减了税。最穷的每年报税季本来就能拿到退税支票。睡王延后大学贷款偿还就是给了青年利息补贴。那未来还债的本钱,谁更厚?是靠没人用的路桥能更好还债。还是直接获得了资助的国民能带来更多有创造力的人口?
当下的问题,就在于有些人没有搞清什么是真正的资产!中国以为投了基建路桥会直接变资产(在有极强外部性的人口稠密地区确实是好投资)。而美国则投了一项最稀缺,也最有增长潜力的资产,那就是人口本身啊。天地间人为贵!保民而王啊。高素质的人口增长,不就是未来经济发展和税源扩大,增强还债能力的最好来源嘛?这种行为差异实际也是一些根本认知上的差异导致的。
因此人口或许是该模式可持续性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