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结构和耗散结构#
先定義庞氏結構,把經濟體(可以是企業、國家等)分成庞氏結構和耗散結構,庞氏結構指的是經濟體不能有機地吸引外部資本,耗散結構則是庞氏結構的反義詞,指經濟體可以從外部有機地吸引資本,這裡有機這個詞非常重要,一定程度相當於可持續。舉例,傳統的庞氏騙局指後續不斷有人進入資本盤,用後進資本償還盤內資本的利息,沒有外部有機的商業模式可以產生現金流。而投資企業,企業生產產品,有外部客戶願意以企業有盈餘的價格購買產品,從而企業產生有機現金流,則是耗散結構。這裡的耗散表現為外部客戶(非股東)願意消費產品,也即可持續地將資金湧入經濟體。
過去大家認為美國的國運好,換種說法可以表述為美國在瓶頸期找到了新的角度延續其耗散結構,二戰以後主要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而吸引全球人才,充分發揮自下而上的主觀能動性,可能是美國創新的源頭。現在美國政府大額支出導致池子增加,債務不斷增加,越來越往大政府調控的方向靠近,並且單位產出越來越低(下圖)。
每負債 1 美元帶來的 GDP 增長大幅下降,1952 年美國政府每負債 1 美元可以帶來 0.8 美元的 GDP 增長,而現在只帶來 0.35 美元的 GDP 增長(對圖中數據保留意見,在別處看到差距較大的數據,但都體現下滑趨勢)。
並且在當下美國財政部的利息支出隨著 FED 提高利率大幅增長,2023Q2 達到 $969B,這個問題的矛盾可能會越來越突出。
支出和債務的負向循環#
- 2023 年前 6 個月美國政府月均赤字是 $2180 億左右;
- 由於前期上槓桿的部門是政府,維持高利率相當於在提高政府支出;
- 政府稅收收入不足以覆蓋支出,只能通過發行美債來融資;
- 美債的供給增加,承接方有外國政府、企業、FED,如果最終承接方主要來自 FED,則陷入庞氏結構,因為 FED 的資金源於印鈔,而非有機的外部資金;
- 持續的印鈔是在透支美國政府信用,會有上限,最終外國政府、企業、民眾不願意持有更多美元 / 美債,FED 作為最終購買方的角色被不斷放大;
怎麼從庞氏結構回到耗散結構?#
- 美國繼續創新出全球需求的產品,比如過去的互聯網,未來可能的 AI、自動駕駛等等;
- 有新的全球需求的產品情況下,還需要徵稅權仍在美國,或者直接通過武力對海外徵稅;
- 美國政府縮減開支項。在目前的政治治理結構下可能需要一次劇痛才會達成縮減開支的共識,然後將開支限制在徵稅權的基本面內。
借新債還舊債的庞氏模型,什麼是使之能夠更可持續的影響因素?#
下文摘錄自雪球 - Adimiral-Nemo
凱恩斯主義的根本玩法是向後人借債,給今天的人花,今天的人過好了日子,後人在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更多的人口數量上,還債就會很輕鬆。這個在會計上可行,顧準經濟學筆記裡,他就思考過這個問題。
二戰以後全球人口快速增長也使凱恩斯主義有更大騰挪可能。可是這兒有個關鍵,就是首先你未來人口必須增加,其次,你借的債必須確實投入到了能使經濟,特別是使人口能有更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中去了。也就是借債投的東西,必須能產生更高的收益資產中去了。
由此發現核心區別:人口上,我們在減少,富裕人口在流出(是不是保留國籍不重要,只要他去別國消費,投資就行了)。美國不談本國出生率不錯。全球還有那麼多要在美墨邊境翻牆打洞,馱毒做娼就為了進入美國的非法移民。全球富裕人口移民美國的更別說了。美國最近都需要收緊 EB5 項目,而放鬆 EB3 了。就為了少來點富人開廠,多來點雇員,緩解勞動力緊張降通脹。還用擔心未來沒有新增的高經濟發展力的人口來還國家債務?中國有嘛?而且穿越中美洲叢林,徒步穿越邊牆的人中又有多少華人啊?
而投入的資產方面,中國債務偏偏投入了,人口淨流出地區的基建。幾乎無法有效發揮外部性,沒啥人用的路橋。怎麼對人口發揮外部性?美國借債幾乎是用來減稅了。減稅的意思就是直接投資給國民每個人,並且最窮的和開廠的,獲得投資最多。開廠的懂王減了稅。最窮的每年報稅季本來就能拿到退稅支票。睡王延後大學貸款償還就是給了青年利息補貼。那未來還債的本錢,誰更厚?是靠沒人用的路橋能更好還債。還是直接獲得了資助的國民能帶來更多有創造力的人口?
當下的問題,就在於有些人沒有搞清什麼是真正的資產!中國以為投了基建路橋會直接變資產(在有極強外部性的人口稠密地區確實是好投資)。而美國則投了一項最稀缺,也最有增長潛力的資產,那就是人口本身啊。天地間人為貴!保民而王啊。高素質的人口增長,不就是未來經濟發展和稅源擴大,增強還債能力的最好來源嘛?這種行為差異實際也是一些根本認知上的差異導致的。
因此人口或許是該模式可持續性的核心因素。